第一讲
太极文化:中华文化之根
世界哲学之源
人类文明史以文字出现为标志,而文明史的研究则以文字记录史料为主。史前史是指文字产生前的历史,而史前史的研究则主要依据于零星的考古资料来进行。那么,史前,于现代人来说,是怎么样地一片迷朦的土地?神秘的天空该是何等的星光闪烁?广袤的旷野上会是哪般的炊烟烽火?
我们的祖先在进行怎样的刀耕火种?此后,人类又是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而,人类文明是如何孕育和产生的?在这里,探秘太极图和太极文化,会让我们感觉5000年前的风物正迎着我们扑面走来。
一、先有哲学还是先有文明?谁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博大精深的太极图,玄妙幽深,宛若一部无字天书 。它以黑白两个匀称、均衡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鱼形纹组成的一个圆形图案,俗称 阴阳鱼图,有“ 中华第一图”之称。考古发现,古太极图形大量存于五六千年的器皿上,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后或作为大殿梁柱、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或作为道士的道袍,算命先生的卦摊、中医、气功、武术等的徽记;或在今天影视节目的玄奥莫测场合中,瞬间出现。历代仁人智士呕心沥血,穷究太极图之奥妙,代代朝朝阐释终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在太极哲学的孕育下,中华民族创造了自己悠久璀璨的5000年华夏文明,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一个重大理论的命题,即先有哲学还是先有文明?
这一事实为 我们重新思考哲学起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通常的说法是,哲学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距今2600多年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哲学命题。然而,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用阴阳这一辨证矛盾来揭示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规律,这比古希腊哲学至少早两三千年,这正是我们中国哲学的伟大之处。
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伟大的思想;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孕育伟大的文明。我们伟大的华夏祖先,创造了伟大的太极思想,孕育了 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太极图、太极文化—— 中华文化的始祖!太极图——世界哲学的起源!然而,遗憾的是太极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误导为玄学和迷信!那么,到底太极图姓什么?
二、太极图姓什么?
太极图姓什么:是科学还是迷信?是哲学还是玄学?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对太极图有所了解 。
太极图实际上就是一个抽象凝练的宇宙万物生成图。在太极图像里,浑圆一体的圆形图案可视为混沌宇宙的象征,宇宙内部被“黑白两鱼”切割成对立的 阴阳两极,喻示了万事万物皆由二元对立所构成;但阴阳两极之间柔曲流畅的分界线却又昭示着对立的两极无时不有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交合,一如黑夜白昼交替,潮起潮落,祸福相倚,生死轮回,否极泰来,动静相宜,男女互补等等。对立的二元彼此独立又共存共荣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二元对立中形成了和谐与平衡。此为太极图精髓之所在,太极哲学核心之法则。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的根本规律。在辞海里,对它的解释计63个字。然而,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不用文字,用图形又该怎么表达呢?它就是太极图。换句话说,太极图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图形表达。作为中国远古的哲学图形,说它是“华夏第一图”、中国“第一伟大发明”当之无愧。
三、太极哲学关键词
无极、太极、阴阳、八卦、五行、风水均为太极哲学的关键词,而阴阳则是太极哲学的核心。
无极,从字面上解释,无极即是无极限之意。从大处讲,如外宇宙;从小处说,夸克里还有什么?它促使我们无止境地思考下去。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如是阐释:“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 。
太极的“太”有至的意思,“极”表明极限之意。“太极”即指至极之理,包含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大可指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浩瀚宇宙。无独有偶的是现代科学推测也表明宇宙、银河系确实就是一个太极形式的螺旋;小可视太极为分子、原子,甚至夸克……
。总之,太极图正是一张体现这样至极之理的图形。正因为这个原因,太极图不仅成为中华第一图,也成为世界第一图。
阴阳是太极哲学的第三个关键词,其原意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开来说,天为阳,地为阴,物体的正面、前面称阳,背面、后面称阴,雄为阳,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当中国古代思想家引入阴阳范畴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动时,阴阳实际上揭秘了万物均可用正、反的两个元素来概括。这两个元素便是哲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矛、盾。五六千年前 中华太极揭秘的这一哲学中最核心的命题,与现代哲学完全一致。两三千年后,古希腊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的哲学命题,无法与中华太极相提并论。阴阳实为事物矛盾着的一体之两面。二面各有特性,各有妙用,在交合互感中,彼此***相处,相互依存,浑圆一体,世界也因此而氤氲出万物万象的勃勃生机;反之,阴阳失调将会把世界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用阴阳(矛盾)来解释世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老子在《道德经》解释了49对阴阳(矛盾)辨证关系。如“有无相生”、“进道若退”、“贵以贱为本”等。基于这个原因,老子《道德经》成为中华哲学中哲理宏深的第一书,后成为道学、道教的祖本。
八卦是代表阴阳的一种符号,是阴阳的代名词。人们用这符号来演绎阴阳。它用实线段“─”代表阳,用虚线段“- -”代表阴,每一线段称为爻(音
尧),三根线段(三爻)重叠成八卦。八卦又分别去代表天地之间的八个要素:天( )、火(太阳)、风(空气)、雷( )、雨(水)、山( )、泽(低洼)、地(地表面)。它将这八个要素分成“天-地, 水-火,风-雷,山-泽”四对
阴阳辨证矛盾,不同的 阴阳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哲理含义。八卦的伟大意义:在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用四对阴阳辨证矛盾来解释世界。进入文字时代后,八卦加上文字注释,演绎为易经。《易经》自然成为了哲学第一书。《易经》为什么玄奥神奇?为什么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兴旺?就是因为它用最简单、最少的文字对世界作出了高度概括:易——含义变化(运动);
阴阳——含义矛盾及平衡(结果)。“易”与“ 阴阳”三个字,表示了世界是“矛盾的、变化的(运动的)、平衡的”,这就是辨证法的核心,这就是《易经》神奇、玄奥的原因所在。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释,即《十翼》。孔子在“天卦”中提到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地卦”中提到的“厚德载物”思想,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孔子《十翼》与文王《周易》成为了易学的主本、儒学的精典。
五行是太极哲学中以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为核心的物质观。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其含义分别为:金代表地下物(不是仅指金属),木代表地上物(不是仅指木头),水代表雨和水,火代表火及能量,土代表地表面
。五种要素衍生出宇宙万物阴阳运动和变化中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关系是:土含金,金盛水,水浇木,木燃火,火烬土;相克关系是:土吸水,水灭火,火溶金,金葬木,木穿土。 阴阳与五行的发展成为了中华医学、堪舆学的核心理论 。
风水一词来源于八卦中的风( )和水( )组合词。“风”代表地上流动的物体;“水”代表地面和地下流动的物体。意指在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地面条件或地下的条件 。用现在科学观点来讲,地面条件指对阳光、风...的朝向等;地下条件指地质、水文结构等。
“5.12”汶川大地震,数***死于房屋倒塌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考虑所处地质结构——龙门山脉强烈地震带。
古代风水大师郭璞(公元276年—324年)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此谓之风水”。后来,风水多指通过易经所述的相生相克关系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学问,是专门研究人们为生存而对居处环境进行选择、安排和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中国风水术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文学大作《诗经》就有先民相地的记载 。杨筠松(公元834~906年)是风水鼻祖郭璞风水的实践家,著名的中国风水宗师。他的不少风水著述,为堪舆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