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生命之樂,樂先藥後,亦樂亦藥
从中华文化深处走出来的精华,体验返祖归真的音乐养生之道:“生命之樂,樂先藥後,亦樂亦藥。”
先从这个题目繁体字讲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著音乐与人生的探讨,虽然东西方在具体的理论及操作上可能有所不同,各有偏重,但对於人的生命的关怀却是相同的和不变的。
一、题目之妙,彰显繁体字之魅力
“生命之樂,樂先藥後,亦樂亦藥”这个题目起的真是妙哉!妙一,从字形上乍一看去,“樂”和“藥”就跟兄弟俩似的,吸引众人的眼球;妙二,从读音上看,第一个“樂”读lè,第二个“樂”读yuè,第三个“藥”读yào,就跟读绕口令似的,考验个人舌头的灵活程度;妙三,是从词源学上解释“樂”和“藥”字面中间是个白,白色与五行中的金相应,与五脏中的肺相对,肺调理好了,肺活量大了,就可以吸入大量的氧气以满足身体需要;白的两边是丝,丝弦通心(拨动心弦),心在我们身体中的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它是身体之君主之官,身体之主宰,没有了心,也就没有了生命;“樂”下面是个木,与木相对应的是青色,与五脏中的肝相对,肝脏可以藏血,血液也非常重要,没有了血液,就不能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各处,也就没有了生命。这样看来“樂”(不管是快乐还是音乐)与我们的生命有着莫大的联系。“藥”是在“樂”的基础上加了个草,即草药。音乐加上草就是药,即这里就蕴含著音乐就是药的意思。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古人的伟大智慧,不难发现繁体字的魅力;妙四,是题目中三个部分的联系。题目是由“生命之乐”、“乐先药后”和“亦乐亦药”这三个部分组成,我们也可以把它简化成生命、乐(lè)、乐(yuè)和药(yào)。我认為生命是基础,只有活着,我们才有可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实现你想实现的价值,去完成你想完成的梦想。而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打牢这个基础呢?快乐、音乐和药(仅就题目本身而言)。它们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坚实;音乐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音乐也是药,给我们带来健康。总而言之,我们有了生命,才可以追求无尽的快乐;而无尽的快乐又会延长我们的生命。
二、究天人之际
养生大整体观念——天人合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讲到“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在儒家、道家、禅宗等几家观点并存的情况下,运用到中医学上则有其特殊而实际的指导价值。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观念渗透到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就是说,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人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就是第一个整体观念,也可以称为大整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根本指导思想。
为什么音乐可以是药,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换句话说,音乐为什么可以养生?
究其内在依据,我们可以找到“天”,“天”為我们提供了宇宙论的依据。我们认为,中医是在道家和《易传》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认为天地万物都来源於“天道”,人作为万物之一物,当然也源于“天道”,“天道”自然,“人道”应效法“天道”,顺应自然,自然无为;《易传》中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也是这个意思。中医中最经典的著作《黄帝内经》将这种“天道”和“人道”的关係阐释的更加清楚。其基本思想是“天人感应”,“人道”应当效法“天道”,它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天有阴阳,人有喜怒;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之阳气起,人之阳气亦应之而起……。我们将其“乐”之养生追溯到“天”,“天”有自己的“旋律”
称之为“规律”,如九大行星的运动;“地”也有自己的旋律称之为“节律”,如风雨雷电,海啸,火山喷发;人也有自己的旋律称之为“频率”,如心率;当音乐与身体各器官发生和谐共振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身体的频率,可以养生。五音、五行、五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係,角音与木相对,与肝相应;徵音与火相对,与心相应;宫音与土相对,与脾相应;羽音与水相对,与肾相应;商音与金相对,与肺相应。每一种音可以养各自对应的脏,当然它们之间又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辩证的构成统一体,相互影响,滋养我们的整个身体。上面提到的“天地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才”,它与养生中的“精、气、神”相联系,“天藏神,地藏精,人藏气”。我们在享受五行养生音乐的同时一定要排除种种欲望,寧神定气。
三、践“乐”之道
用太极五行养生音乐疗病是中医中的上乘药,欧阳修曾通过学习古琴治疗了自己的抑郁症,音乐确实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确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音乐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鸟兽虫鸣也是音乐,心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走进自然,用心聆听自然,与自然合一。遵循着先人的返璞归真、贵乎自然,心灵互动,一气呵成。聆听有别于机械性、商业性、学院派的音乐;富有创意的、有特质的五行养生音乐,这些创作的乐曲、以独奏协奏合奏的音乐形式,似乎是对人们心灵健康的召唤;它跨越四大乐器区域,用键盘乐、弦乐、管乐、打击乐,及利用五音八声奏出了生命节律,创造出可和谐共振身心的声波能量养生音乐,可谓乐先药后,亦乐亦药。这一古典哲学、医学理念与现代医疗临床实验证明,这种五行养生音乐能使患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祛除体内病魔,达到养生延年效果,更能启发体内潜能和大脑智能,起到调节生命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听一些流行音乐来缓解我们的压力,如果我们有时间,我们也可以学一门乐器。音乐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健康快乐的生活,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并将自己的快乐与周边的人分享,大家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希望大家每天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
四、中华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乐、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华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气一元论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为天地间的起始物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是气之聚,物的灭亡则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化,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
“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所致”。
疾病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调整失调之气机、气化,使之复归平衡。养生的目的,也在于保养精气,使体内之气平衡协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2、太极阴阳五行说
太极。源于《周易》。太极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浑之气。《易•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变化的过程。太极是宇宙变化的开始。原始混沌之气运动而分为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由阴阳而生春夏秋冬四时,产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进一步则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
阴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如下:阴阳的互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消长(运动斗争,经常会发生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状态);阴阳的转化(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如:水——云——雨;人体功能与物质(气与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事物异常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着对立面转化。
养生锻炼的目标在于协调阴阳,使躯体内环境趋于平衡,并顺应外部阴阳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平衡。《内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们平时的养生锻炼中,应把握以下阴阳原则:
选择锻炼功法应顺应季节阴阳;
锻练时应顺应时辰阴阳;
选择锻炼项目应区别体质阴阳;
辨别病情阴阳去养生;
练呼吸调和明阳;
用意念平衡阴阳;
不同的锻炼姿势可以协调阴阳。
又有古人语:寄语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3、 形神合一论
所谓形,是指形质、形体、身形而言。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属自然范畴的物质实体。所谓神,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狭义的“神”,指意识思维。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决不能离形而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运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论,即为“形神合一论”。
在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神占有主导的地位。养神为首务。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为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津液之主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又作用于形而成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运动。
无论老子或是庄子,都十分强调“神”的内在主宰作用。庄子主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要形与神俱存,就应“修形”与“保神”并进。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预期的实效;否则,两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将是蹩脚的养生,绝对收不到实效。
4、性命学说
性,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基础或本原;命,指人体机能活动的基础或本原。性与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为生命。研究性、命及性命相互关系的学说,称为“性命学说”。
有的养生家就按性命学说将气功分为性功、命功及性命双修。性功注重精神的炼养,命功注重气的炼养,性命双修则神气并重,身心兼练。
性与修性。性,有元性、质性之别。元性是先天固有的“天赋之性”,又称“元神’;质性是后天获得的“气质之性”,又称“识神”。性命学说中的“性”主要指“天赋之性”,因为“天赋之性”是“天质之性”的根本。古人认为,后天的气质之性消耗元气,成年人因“元性微,质性彰”,故日趋衰老。
性命锻炼的原则就是恢复元性的主导地位,使“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恢复元神,是使人体精气神充盈的先决条件。
修性以炼神为主,重在精神、意识的锻炼。古人认为,修性的关键在于心静,心静则“神全”,神全而后“性现”。
命与修命。命,是“气”的本原。人体功能活动是“气”的运动状态,而“命”则是“气”的本原,指肾中元精所化之元气。命常潜于脐,古人认为,胎儿在母腹中时,靠脐带与母体相连,随母体呼吸以为呼吸,因此脐部即为命之根蒂。下丹田在脐中,是元气潜藏之所。
修命以炼精炼气为主,重在身体素质的锻炼。
性命双修。性与命不能截然分开,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佛家坐禅讲究修性,修心养性;道家功法中有单以修命为主者,强调炼升肾中元气。宋元以后的内丹术则开始主张性命双修,成为我国传统静功的主流。性命双修思想建筑于形神统一、身心一体的生命观上,认为无形则神无以化,无神则形无以生。
5、 天人相应论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
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指导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即为天人相应论。
《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产生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相关: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
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体的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综上所述,无论根据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中的任一理论来养生,都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
。
《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
其实传统养生即是追求人的形与神的健康、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整体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