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易传 系辞》中记载:“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素问》中也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平衡一方面是健康的根本,但阴阳的失衡也是疾病的诱因,一旦人体的阴阳出现失衡,就会引发相对的病理反应。
阴阳的失衡包括脏腑、气血、经络和营养等的失调,以及上下升降、表里出入等气机运动的失常,它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依据。在病理上,阴阳失衡主要的表现有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其中阴阳盛衰是最基本的病理反应,它又分为寒热两种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的盛衰指的就是其中一方的偏盛或者偏衰,具体来说,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阴胜则寒
阴胜是由于体内的阴气过于亢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它多是由于感染风寒阴邪,或者食用了过冷的食物,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导致的阴寒内盛。
阴的特点是寒、湿、静。因此,阴气偏盛产生的病变多表现为肢体寒冷、口淡不渴、脉迟、苔白等。同时,由于阴气过盛,相对的阳气就会出现偏衰,以致于引发腹痛、恶寒和溲清便溏等症状。
2.阳胜则热
阳胜是由于体内的阳气偏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阳主热,阳气的偏盛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亢奋和代谢的亢进,增强身体的反应。
阳的特点是热、燥和动。所以,阳气偏盛所导致的病变多表现为烦躁、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3.阴虚则热
阴虚指的是体内的阴液不足,它多是由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者久病耗阴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红升火、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消瘦、盗汗、脉细数无力等。
4.阳虚则寒
阳虚指的是体内的阳气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劳、久病失养、饮食不当、过度受寒、药物过量等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
白、脉迟、小便清长、下痢清谷、喜静蜷卧等。
由此可见,阴阳的失衡是导致病变的根本原因,无论病理的变化再复杂,也都是由于阴阳的失调所致。所以,加强对阴阳两气的维护就是我们养生和保健的最大课题。